中華文字淵遠流長,自殷商時代開始,便已經有甲骨文的應用,根據東漢時代學者許慎撰寫的《說文解字》記載,漢字造法有六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可見中華漢字自數千年前起便已經有繁複的創作規範。
我們現行的漢字,是老祖宗們數千年來的精華結晶,一筆一劃間,蘊含了中華文化的思想與內涵,可惜在數位化的21世紀,電腦打字逐漸取代了手寫文字,同音異體、火星文等等光怪陸離的「新文字」文化應運而生。新文化的形成與舊文化的衝突並沒有一定的對錯,畢竟「長江後浪推強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是歷史不變的進程,但在這股交替的潮流中,我們得到的,真的有比我們失去的還多嗎?寫作能力衰退、口說用字膚淺、認字用字錯誤百出,母語是學習一切新知識的基礎,但在基礎潰敗的利基點上,孩童的學習能有何做為?
留言
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