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開幕式:臺中市長億高中林宣安老師
主講:高雄市陽明國中謝甫宜老師、臺南市大橋國中王德麟老師

【高雄市陽明國中謝甫宜老師大綱】
教師在取得好玩有趣的教具而尚未用於教學之前,身為科學教師必須先理解教具的結構與運作機制,有助於以概念或科學推理為本位,設計具有教學成效的科學課程或是發展評量工具,除了不至於讓學生只是專注於教具本身有趣的示範或看到趣味的自然現象,卻忽略更重要的認知或科學推理層面之外,更重要的是檢視教具所可能帶來的學習成效或有效教學。歸納以下四點使用教具的教學與命題心得,與科學同好們分享以精進「教具作為輔材」的教學成效,包括:

1.解構教具結構與機制:理解科學教具的結構與其運作機制;
2.教具運用於概念教學:除了引起學習動機之外,教具尚蘊含哪一些重要的科學概念或科學原理呢?
3.教具運用於科學推理:教具可作為一種評量或診斷學生概念學習的工具嗎?如何以教具提供學生將所習得的概念來進行科學推理?
4.教具可能的教學成效:
(1)使用教具教什麼(what):哪一些概念最好有教具示範以協助學生學習?
(2)何時(when)使用教具:概念教學之前或之後?
(3)如何(how)使用教具:教師示範或提供學生實作?
(4)何處(where)使用教具:課室內、實驗室或戶外呢?
(5)為何(why)使用教具:可能優於只用講述法解釋概念嗎?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認知層次嗎?教具是否是另一種類型的「食譜式實驗」呢?

【臺南市大橋國中王德麟老師大綱】
1.實不下驗:一個老師是應該要轉型的。一開始嘗試動手的老師遇到了什麼而卻步不前?阻力是什麼,你我心知肚明,即使是現在的氛圍,許多人仍是站在門外看。
2.驗過其實:觀念影響了行為,從食譜式實驗也未必不能有新發現。實驗帶來了什麼?又引發了什麼?沒有進實驗室之前要先解決什麼?
3.夾縫中求生存: 每個老師都有遇過行為特異或有特殊疾病的學生,有的只會讓你無言,但有些伴隨著出乎意料卻危險的行為,怎麼辦?

*****2/5*****

主講:高雄市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中謝隆欽老師、臺中市光榮國中鍾昌宏老師

【高雄市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中謝隆欽老師大綱】
一、知識始終來自人與環境的互動
讓學生有感,為天地立心,救國救民救地球
從老師生活中的見聞為例,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科學
向大地學謙卑、與萬物交朋友、讓知識走出書本、讓能力走進生活(戶外教育宣言)

二、讓學習回歸人在天地間的探索
每月一圖,連結課程與實境、學習與生活
用不同的角度看校園,自然觀察與紀錄

三、備課/學習無所不在
災難之島,災難科學
國際環境節日與活動,簡單響應,即可連結全球
展覽、研習、講座、論壇、營隊、讀書會、youtube、APP

學期結束了,課程還沒

【臺中市光榮國中鍾昌宏老師大綱】
過去的教學方式與內容偏重於科學知識的記憶,學生很少把知識活用,也沒能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傳統講述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曾對課本中的知識產生任何懷疑,只是一味背誦老師在課本上劃記的重點,以及考試必考的精華試題,忽略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只在考卷上填寫的零碎答案,而是以其為素材而培養出科學素養與態度。
我認為科學教育不該是教出一群即使不會操作顯微鏡,卻能透過反覆答題而在考試獲得高分的孩子,而是透過科學論證的教學,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懂得篩選正確而合適的資訊,經過分析、歸納及統整後,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張、理由及支持的數據或原理,並能與人溝通與協商,使孩子們在面對公眾議題時,能依據科學證據理性判斷與選擇,在面對未來世界時,也能不被標準答案所迷惑,透過分工合作,尋找能在不同情境皆能適用的解決方式。
為了在我的生物課中進行科學論證的教學,我把課程融入翻轉教室的概念,是讓學生在上課前在家先觀看教學影片,學生可以使用自己的節奏學習,可以暫停或複習,透過科技實現因材施教的理想;在課堂上,教師只是輔助,甚至讓學生互相教導學習,讓教室變成更加人性化。

*****3/5*****

主講:屏東縣至正國中邱彥文老師、新竹市光華國中簡志祥老師

【屏東縣至正國中邱彥文老師大綱】
「國中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2014堂堂邁入第四屆,想知道其中的甘苦談嗎?
(1)2013年集錦:http://youtu.be/cUAszj52YRE
(2)小P老師的部落格(2013):http://goo.gl/zM3T5p
(3)Zfang老師的部落格(2013):http://zfang.tc.edu.tw/870.html

【新竹市光華國中簡志祥老師大綱】
還記得第一年把學生帶到校園中聽我教他們認識校園植物時,學生從專心的圍著我,到後來一群學生開始像幽魂一般四處亂飄,帶到後來,圍在我身邊聽講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即使在聽的人,靈魂也飄走了。這種結果,每班都一樣,沒有例外。
從挫折的教學經驗裡我開始學習改變,改變課程,也改變教法,不變的是依舊堅持要帶到校園裡學習自然,甚至帶的時機還不只在植物界的課程,平均下來,每個月幾乎都會帶學生進入校園裡上課至少一次。究竟是什麼樣的課程?什麼樣的教法?讓我開始義無反顧地帶學生離開教室呢?且聽我介紹《把自然帶進教室,把學生帶進自然》

*****4/5*****

主講教師:臺北市龍山國中鄭志鵬老師、宜蘭縣復興國中吳月鈴老師

【臺北市龍山國中鄭志鵬老師大綱】
記得好幾年前,應該是剛開始當老師沒多久。當時對課程的安排有個想法是:理化課一定要做實驗,於是我就盡量在相關的課程中進行實驗。當然主要都是以驗證式的實驗為主。有一天課上到電功率的單元,課本上提到並聯電路中兩條電路如果相同,電流會一樣,那麼燈泡亮度應該就會一樣,如果把一顆燈泡取下成為斷路的話另外一顆燈泡是不會受影響的。從小我就是這樣被教導的,每一個考題的標準答案也是如此,我也每次都寫對了一百分。於是我就信心滿滿的把器材發下去,讓學生做實驗來驗證這個理論。
結果學生一做之下,來跟我說:老師,燈泡亮度變了。我心想,那一定是你實驗做錯了。於是接手親自做一遍給學生看,一做之下發現學生說的是對的,我錯了!那一瞬間,我整個腦子一片空白,冷汗都冒出來了:這是怎麼回事?怎麼可能錯了?重複做了許多進一步的測試,都發現一樣的結果。那一節課最後就在我心驚膽跳之中,不了了之的過去了。從此之後,我知道我的課程,我扮演的角色,必須改變!

【宜蘭縣復興國中吳月鈴老師大綱】
教了32年SCIENCE,要挑出哪一堂最「賽」還真難!每一堂都有「賽」,但都不夠「賽」,因為科學有太多樣貌,而教育似乎沒有極限!所以為了這堂課,我真的很「結屎」!但是有一堂課:在10年前開始,持續了5年後,很「帶賽」的結束了。但結束的只是型式,不朽的是靈魂,我現在經常在以前學生的身上看到那堂課存在過的痕跡、也在別人的課堂中發現那堂課強壯的身影!

這就是我最賽的一堂課—科學探究課。

*****5/5*****

由壓軸的臺灣師大黃福坤教授主持的會後討論。
來自全台各地的老師們分享對台灣科學教育的看法。

最後修改日期: 2020-10-29

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