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上,大學備審、面試是希望系所不再將考試當作唯一的取材考量,讓同學能在量化成績之外,用質化資料、面試談吐去展現求學動機,幫助系所招收到真正了解系上所學、適合系上訓練的學生。而學生也能透過高中期間的探索、認識和個人興趣志向相符的系所,進而深入思考未來四年的學習藍圖。
然而,在現實中,同學光是應付高中課業都分身乏術了,哪裡有心思做生涯探索、提前認識什麼大學系所?一拿到成績單後,還不都是憑著落點分析加上旁人七嘴八舌的建議,便胡亂送出申請志願序?
與其說是申請自己感興趣的系所,更常見的是申請任何自己有勝算的系所,既然對系所了解不深,又如何在短期間生出相應的備審資料?
這種臨時抱佛腳、東拼西湊、有時甚至是一魚多吃的書面資料真的能讓面試委員看到同學的申請動機、個人特質與未來展望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