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快照 2017-10-23 下午5.32.12

MoveOn.org的前任執行長Eli Pariser提出了”filter bubbles”(過濾泡泡)這個總是被大家忽略,卻在日常生活中嚴重影響我們的事實。

Eli Pariser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證,證明了無論是facebook或是google等網路公司,都經由使用者過往的使用習慣,在未告知的情況之下,替使用者篩選過濾了所呈現出的訊息。簡而言之,當我們使用網路輸入搜尋關鍵字的時候,即使是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同一個搜尋器,但因為每個人的網路使用習慣不同,所以得到的結果將不盡相同的,而導致這種結果的篩選過濾的機制,就是Eli Pariser提出的”filter bubbles”(過濾泡泡)。

Eli Pariser認為,使用者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喪失掉了更多”知”的權利,因為網路搜尋並沒有告知有哪些訊息被排除在外,只一味的提供迎合個人胃口的訊息,但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者得到的訊息,真的是使用者所需要的訊息嗎?更進一步的去想,使用者的權利是不是被網路公司箝制住了?因此,Eli Pariser建議網路搜尋應該將控制權交還給使用者,告知有些訊息是被篩選掉的,並讓使用者自己決定篩選的標準,避免讓視野越來越狹窄。

“filter bubbles”(過濾泡泡)是個被計畫性隱藏的機制,如果不刻意去避免直覺的滑鼠點選,很容易跌進這項篩選機制當中,我們當然很樂意有人開始重視並希望改善這種演算過程,但治本的方法,還是放寬自己的視野,增加不同面向的訊息接收管道才是積極的解決辦法。

最後修改日期: 2017-12-06

留言

發表迴響